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东经118°1',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2348.2毫米,年均气温8℃,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元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5月8日,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为“黄山”。据地质资料分析,黄山在四亿年前元古代震旦纪是古扬子海,两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印支地壳运动”变为陆地。此后,又历经多次造山运动的磨砺和第四次冰川的洗礼,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雄奇险幻的景色,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资源主要特点:一是景观奇特。景区内有名可数的景点800多处。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三大主峰都在1800米以上,且各有特点:莲花峰瑰丽,光明顶高旷,天都峰险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俗称黄山“五绝”。奇松,“高可寻丈短尺许,寄生以石不以土”。名松一百多棵,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32棵。怪石,有名可数的有一百二十多处,它们巧夺天工,妙趣横生。尤其是与奇松相映成趣,分外瑰奇。“黄山甲天下,松与石最奇”。云海,是黄山的魔术大师,使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信茫茫云是海,不信茫茫海是云”。温泉,属碳酸盐型,水质可浴可饮,水温长年保持在42℃左右。“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温泉”。冬雪,是游人公认的一绝。黄山每到严冬,便“处处路通琉璃界,时时身在水晶官”。
黄山是美的综合体,是天地造化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清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似觉得到了天上人间,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美丽的黄山,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了热情的手臂,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天都峰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天都古时无路,难登峰顶。据山志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峰顶。他是现存文字记载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那时,攀登“于石壁外无路”,其艰险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与古今中外探险家相比,也未必逊色。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份,险若上丹梯;调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明代普门和尚率众僧,从西侧攀援,亦登峰顶。后人即从天都西侧凿石成道,登峰者始增。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建登峰梯道,长3里,有1564级台阶,194根石栏干和600米铁索,保障了游人安全攀登绝顶。
天都峰上奇景很多。峰顶突然平阔,有石室嵌立,可容数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另有仙桃石、天梯、鲫鱼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峰壁巨岩上,有“登峰造极”等石刻。文峰头极目远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竟秀,巧石献奇。若烟云乍起,披霞驭风,如人仙境。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董必武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今有民谣:“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意为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1983年,浙江温岭石工队又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的腰南侧峰壁上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全长1050米,共2175级台阶。沿途风光奇绝,为黄山增添了许多新的景点。
光明顶
光明顶是黄山的主峰之一。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
玉屏峰
玉屏峰介于天都、莲花峰间,为36小峰之一,海拔1716米。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明代普门和尚曾在峰上为文殊菩萨建有文殊院,今在其旧址建王屏楼宾馆,楼距峰巅36米。明徐霞客游此,赞叹不已:“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评述:一光明顶之旷,桃花源之幽,石笋矼之奇,各擅其异,唯文殊院兼收之。”1996年9月开通的玉屏索道,又为玉屏峰增添新景。索道上站房设在玉屏楼分部处,下站房设在想光阁西侧的白砂岗上,全线长2010米,设10座支架,单线自动循环车厢式,每车乘坐6人,一次行程仅6分钟。有句云:“长索牵锦绣,凌空上玉屏。”
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送客松、立雪台。登台四眺,景色奇绝。清人汪土宏有诗赞曰:“玉屏峙霄汉,鸟道度松门。昨日登临处,诸峰展底存;云今甘在下,嶂出尔何尊。极目无穷尽,空青抹一痕。”峰壁刻有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和朱德“风景如画”的手迹,狮石上刻有刘伯承所题《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的诗篇,又有“一览众山小”、“黄山第一处”、“云海大千”、“宇宙大观”、“别有天”、“佛陀境”等大量古今石刻,内容气势磅碍,书法艺术精湛,是绝好的人文景观。旧有谚语。“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天海
天海位于黄山前,后,东,西四海之中,为黄山之中心位置。位于鳌鱼峰之北,炼丹峰之西,光明顶之南的一块海拔1700米的高山谷地,每当云雾出现,云天一色,蔚为壮观。这里生长着46科160种观赏植物,四季都有花开,现已辟为高山植物园。
迎客松
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千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被称为黄山松的代表。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干年。”游人到此,目睹此松,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景留念,引以为幸。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迎客松已蜚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
飞来石
飞来石位于光明顶西北方,相距近1公里。天海平天矼的西端,有一块巨石,呈近长方柱体耸立在峰头基岩平台之上,走向南东,宽7米,厚1.5-2.5米,高15米,花岗岩的平均密度为2.59×103kg/m3,其重量约为544吨。从南向北侧面观看,它上尖下圆,形似一颗巨桃,世人称其为“仙桃石”或“仙桃峰”,海拔1730米。经实地测量,巨石下面的基岩平台长12-15米,宽8-10米。岩石成分完全相同的上下二石,其间的接触面积却很小,使游人感到到上面的巨石似从天外飞落崖上,故名“飞来石”。游人立于基座平台之上,如临画境,故石面上有“画境”二字题刻。明代游览者程玉衡惊叹此石的存在,有诗云:“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
关于“飞来石”的身世,千年以来一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相传此石为女娲补天所剩两石之一,后来飞落黄山成此奇石。其实,“飞来石”并非天外飞来,它与下部的基座平台原系一体,都是由黄山岩体补充期侵入的中细粒斑状花岗岩所构成;花岗岩构造节理发育,由于北东和北西向的两组近直立节理和北西走向的近水平节理的切割裂解,形成了长方柱体的“飞来石”雏形,但此时其四周仍被岩块包围着,上下仍为一体。后来,在山体的不断抬升中,由于风化剥蚀,冰川流水和重力崩塌,使四周岩块逐渐被剥离脱落,基座平台面上的接触面变得很小,最终形成了兀立于高座平台之上的“飞来石”奇观。
免责声明:
您正在前往"携程网",本网站仅提供链接跳转,不提供任何实际服务,您即将进行的所有操作都将在"携程网"上进行。本网对您即将进行的所有交易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疑问,请联系"携程网"。